• 主页 > 体育问答
  • 马拉松堵 “杭马”今年报名人数13.9万余人

    马拉松堵_阻拦马拉松_马拉松被拦下

    一对夫妇跑马拉松。 CFP/提供照片

    民主法制时报见习记者陈和秋报道

    11月3日,2019杭州马拉松如火如荼地开赛。 作为6月份刚刚获得“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的“杭马”,今年的报名人数达到13.9万多人,比去年增加了3万多人。 这是自2015年“杭马”进入彩票时代以来的最大涨幅。

    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当时,只有约10名老师参加了这项活动,也被称为“长距离竞走比赛”。 他们大概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这种比赛会风靡全国,参加人数达数万人,甚至连一张门票都难求。

    那么,马拉松从诞生之初的参与者寥寥无几,到如今的快速发展,马拉松是如何成就速度与激情的呢?

    从专业到大众

    马拉松运动在国际上发展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1896年,为纪念希波战争中的一位传奇使者,在第一届奥运会上设立。

    此后,赛事不断规范化,特别是英国理工学院马拉松推出后,比赛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精英赛事,参赛者致力于跑出好成绩,不断创造新的赛事记录。

    转折点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 纽约市马拉松首次将在城市街道上而不是在专业赛道上举行。 这吸引了大量市民观看,比赛成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 这一巨大成功奠定了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亲民基调。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马拉松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这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马拉松运动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张。 纽约市马拉松赛后,该赛事面向公众的模式促使其他城市纷纷效仿。 欧洲各大城市甚至日本东京都针对公众推出了马拉松赛事。

    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历史也展示了从专业赛事到大众运动的发展路径。

    1910年在江苏举办的“长距离竞走”马拉松比赛已初具规模。 但真正的现代马拉松赛事始于1981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简称北京马拉松)。 不过,当时的比赛规模远不如现在。 参赛人数只有75人,全部都是职业男选手。 此后,马拉松赛事也在其他城市举办,但比赛主要针对职业跑者。

    国内马拉松赛事的真正变革始于1998年,北马在国内首次增设半程马拉松和迷你马拉松赛事,允许业余跑者参加。 这不仅消除了国内马拉松职业比赛与全民健身之间的障碍,也对赛事本身产生了积极影响。 限制的放松,使得马拉松运动在中国得以发展壮大。 至此,国内马拉松赛事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相关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之前,国内共举办了5届城市马拉松赛事。 随后,从2010年到2014年,每年的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2场增加到53场。其中,2012年赛事举办地区已覆盖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 这不仅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还包括贵州六盘水、四川西昌等三四线城市。 马拉松比赛也开始举办。

    马拉松被拦下_阻拦马拉松_马拉松堵

    参与人数也在不断扩大。 2007年,完成全程马拉松的人数首次突破1万人。 到 2011 年,大多数活动的参与者都超过 10,000 人。 到了2014年,比赛门票已经很难买到了。 比如,当年北马的名额发布后13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就上海国际马拉松而言,由于报名人数远超设定名额,最终获奖率仅为0.8%。

    第二次松绑引爆市场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2015年以来,国内马拉松赛事开始爆发式增长。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当年国内马拉松赛事数量突破100场,较上年几乎翻了两番。 2017年,数量飙升至1000余人,2018年,也成功突破1000人。

    马拉松在该地区的横向和纵向扩张就是这些跨越式增长的具体体现。 《2016中国马拉松报告》显示,国内马拉松赛事不再像过去那样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是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拓展。 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有285个地级城市举办了大型路跑赛事,中国城市路跑覆盖率达到85.33%。

    一切源于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不仅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更重要的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运动,提出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和举办体育赛事。 为此,我们将加强简政放权,宣布取消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

    这无疑向社会释放了强烈信号,点明了体育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 马拉松无疑是全民健身与产业发展功能相结合的最佳载体。

    此前,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往往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管理。 此后的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欢迎社会资本进入马拉松产业的态度,以及国家对马拉松赛事的大力支持。

    2015年1月,中国田径协会宣布全面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开放马拉松信息平台,简化报名程序,建立报名赛事日历。 随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高管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行动计划(2017年)》发布。

    2018年1月发布的《马拉松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马拉松运动繁荣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在赛事运营、智能装备、营销、体育旅游等方面进行创新。

    事实上,在这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前,已有地方将马拉松赛事交给企业运营,比如中奥路跑(北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已成为独家运营商北马自2010年起,《意见》等政策的明确支持,进一步开放了马拉松市场,鼓励赛事由以往由政府主办、相关部门承办的赛事模式转变为相关部门主办的模式。政府部门和市场企业承担。

    一时间,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截至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登记注册的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已达205家。

    上海东浩兰生活动管理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2014年起,东浩兰生负责“上马”的运营。 此前,“启动”已由上海市体育局竞赛管理部门实施。 据介绍,东浩兰生独立运营一年后,2015年已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略有盈余。

    在邻近的浙江,省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主任龙江在2015年公开表示:“浙江马拉松的发展方向要交给专业机构”。 此外,广州甚至通过社会竞价寻找马拉松赛事运营商。 。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马拉松赛事中不难看到赛事运营公司的身影。 即使赛事不能完全交给企业运营,也往往采取“高层嫁接”的方式,由地方体育局等相关部门与企业联动运营。

    目前,国内已组建数家大型赛事公司,牢牢掌握国内马拉松市场。 包括在长春、沉阳、深圳等地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智慧体育”,以及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进行“北中南”布局,并拥有牢牢把握上海及周边地区。 赛事方面的“上海东浩兰生”、深度参与厦门赛事的“厦门传媒体育”等。

    马拉松堵_阻拦马拉松_马拉松被拦下

    作为赞助商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公司不计其数。 据介绍,截至2016年,赞助马拉松赛事的企业超过1300家,涵盖汽车、银行、保险、餐饮、房地产、体育用品、互联网科技、媒体等多个行业。

    马拉松的巨大回报

    事实上,政策鼓励并不是马拉松赛事快速发展的全部原因。 最重要的是,马拉松赛事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

    以2014年杭州国际马拉松为例,龙江向相关媒体透露,当年“杭马”的成本约为1200万元,包括报名费、赞助费在内的直接收入已达2150万元。

    但这并不是马拉松赛事带来的全部回报。 整个路跑行业乘着马拉松东风顺利腾飞。

    据悉,国内业余跑者每年在马拉松上的花费至少在1万元以上,而这还只是最低支出。 除了参赛费外,还包括跑鞋、压缩服、运动手环等各种专业装备。 跑步培训机构和私人教练也很受欢迎。 在每年数百万马拉松参与者的背景下,路跑相关行业的消费大幅增长,甚至拯救了一大批国产运动品牌,成功摆脱库存过多、业绩下滑的困境,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增长。 双增长。

    此外,据艾媒咨询调查显示,跑步App、体育媒体、马拉松出版物等马拉松咨询相关产业也纷纷涌现。

    这些都意味着国内马拉松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艾媒咨询分析师王庆林曾向媒体指出,目前国内马拉松产业日趋完善,包括上游的赛事培训和组织架构、中游的赛事推广和运营、下游的赛事周边和增值服务。

    马拉松运动突破路跑产业,对其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也起到了显着的带动作用。

    智美体育集团高级副总裁宋鸿飞曾表示,2014年杭州马拉松近一半的选手都是外地选手。 比赛期间,体育场附近的酒店都爆满。 包括旅游、餐饮、购物等,人均消费预计在5000元左右。

    据报道,较为著名的厦门马拉松赛2014年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90亿元的收入。

    马拉松赛事带来的可观利润不仅吸引大城市,一些贫困县也将马拉松赛事纳入产业扶贫项目,收获颇丰。 例如,2019承德“塞罕坝”杯第一风景大道马拉松赛期间,百余种当地农副产品线上线下同时展示,10家体育企业与当地农产品企业、贫困乡镇结对提供帮助。

    当地还顺势推出4条优质体育旅游线路,提供临时就业岗位7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成员150人,直接带动游客人数超过1万人次。

    放眼全国,根据中国田径协会《2018年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去年我国举办马拉松及相关体育赛事1581场,全年总消费178亿元,拉动的总消费全年赛事规模达2880亿元。 十亿。

    这些都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马拉松周期”,不少城市依托马拉松赛事开启了全民跑在路上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

    马拉松被拦下_阻拦马拉松_马拉松堵

    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陈旭佳曾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指出,马拉松实现了文化、商业、旅游等诸多产业的融合联动并刺激了消费。 一场成功的马拉松赛事将产生累积效应,为城市带来更大的贡献。

    除了经济效益、回归运动健康本质之外,马拉松赛事在促进全民健身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兰州市体育局官网数据显示,自2011年兰州国际马拉松创办以来,当地运动人口大幅增长,从2010年的73万增至2018年的183万余人,增加了近150人。 %。

    在举办马拉松赛事较早、较为成熟的上海,据《全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早在2015年,跑步就已经超越足球、篮球等传统运动,成为市民健身的首选,帮助上海公民综合体质指数上升。 位居全国第一。

    除了当地的纵向发展外,不同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也证明马拉松赛事给当地跑者带来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定位研究》对比了北京、上海、广州和长三角地区发现,由于前者举办马拉松时间较长、赛事更加成熟,受影响地区的跑者发展更加迅速。规律的跑步习惯和整体跑步水平有所提高。 也高于较晚开始活动的后者。

    此外,马拉松运动带来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其对城市文化的弘扬作用。 为了充分展示城市形象,各地马拉松赛事都精心设计了赛道。 例如,2018成都国际马拉松赛道上半场以各种历史文化景点为中心,下半场展示现代城市建设; 历届“杭马”的线路略有调整,但主要集中在西湖、茶园、钱塘江等著名景点。

    浙江省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副主任潘华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拉松比赛场地的流动性,以及比赛过程中的航拍、跟拍等记录方式,对于展示和弘扬城市风情、提升城市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马拉松2.0时代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吸引企业和地方政府纷纷涌入马拉松市场。 但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落后和监管缺失。 艾媒咨询分析指出,这背后存在赛事发展运营混乱、市场运营投资成本低、医疗设施不足、硬件保障等问题。 这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中国马拉松开始追求量变到质变。 根据2018年《中国马拉松管理文件汇编》,相关政策将重点建立三级管理体系,促进大中小型赛事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大反兴奋剂力度。

    2019年,新编制了6个文件,对赛事报名时间、市场开拓禁忌、赛事运营公司资质、赛事等级评定、安全管理、违规处罚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监管不断加强的同时,国内马拉松产业的发展并未放缓,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卷入马拉松潮流。

    以“马拉松+科技”为例,各地赛事都开始探索智慧化发展,包括2018年广西马拉松、2019年襄阳马拉松的“智慧马拉松管理平台”,以及中国北斗定位技术、AR的应用2018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等技术。

    此外,金融、慈善、医疗、媒体等各个行业也纷纷将触角伸向马拉松市场。 以跑者为中心的产业链正变得更加专业和精准。 赛前赛后的各项配套服务不断完善,为跑者提供更加精细、全面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

    在马拉松硬件不断完善的同时,相应的亚文化也在逐渐形成。 随着各种跑步圈子的增多,马拉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跑圈成员互相帮助,分享赛马的快乐。 而沉浸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跑者更愿意向身边的人宣传马拉松,从而不断扩大“马拉松”社群。 原标题:马拉松赛道上演速度与激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xfLoor.cn/html/tiyuwenda/29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